人潮涌入店内。
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到底咋回事啊?我们订的衣服还能不能交出来!”
“是啊,我听说你们进货出了问题,不会耽误我这边吧?”
他们一个劲地往前挤,希望能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答复。
站在最前面的是秦桂芳,她一袭素衣,镇定自若。
面对眼前混乱的局面,她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她缓缓开口。
“现在我们找到了新的货源,马上就可以恢复生产了。”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大家之前跟我们合作过,也了解我们的能力,这次请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一定会按时交货!”
人群终于安静了不少。
毕竟是一个女人在讲话,而且话也说得合情合理、有分量。
但终究还是有人不买账。
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皱着眉头,继续追问。
“要是你们办不到咋办?你们准备怎么处理?”
他的语气明显带有质疑。
毕竟大家都是做买卖的,讲感情可以,但利益才是第一位。
客户可以让一步,但绝不能吃太大的亏,谁都不想最后成了冤大头。
秦桂芳深吸了一口气,沉稳地答道:“大家请放心,要是有意外情况,我们愿意承担损失。”
她说着,语气愈发坚定。
“只是请你们再多给我们些时间!”
她心里也清楚,这样的承诺无疑是冒险的。
但现在她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办。
信誉就像瓷器,一旦碎裂,再难恢复如初。
因此,她不敢有丝毫松懈。
哪怕是一句安抚的话语,也是经过斟酌后才敢出口。
“好,那我们这次就看你这个态度。”
他的态度似乎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其他人也纷纷散去,不再围在店里吵闹。
人群如潮水般渐渐退去。
喧闹的店门口终于恢复了几分平静。
客户们一边往外走,一边低声讨论。
秦桂芳这才松了口气,心里那一块压着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其实,她紧张得不行。
哪怕事情看似已经过去了,可她的双手依然有些发颤,腿也有些发软。
与此同时,周丽雅也没有停下脚步。
她第一时间找到同事妹妹,一个刚入职不久的新闻记者。
这位妹妹刚大学毕业,虽然还很年轻。
但在报社已经展露了一些锋芒,笔杆子也还算有力。
周丽雅见状,心里也踏实了几分。
她把供货商被谣言误导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她希望能借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事实真相,争取把这件事登上了报纸的一个小角落,让更多人知道,这并非周淑芬的过错。
在三人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之下。
这场原本可能进一步扩大的危机总算得到了解决。
周淑芬的名字没有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厂家也保住了信誉。
她刚想松口气,整个人刚坐下来想要喝口水,休息一下。
姚明珠的电话却突然打了过来。
电话那头,姚明珠语气问道:“最近生意怎么样?要是有啥麻烦,我帮你处理售后!”
听到这番话,周淑芬苦笑着摇了摇头,把最近发生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她。
从最开始供货问题,到合同被撕毁,再到顾客纷纷投诉,她都一一细说了。
“这些供货商竟然这么不靠谱?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跟你厂里合作的吗?”
姚明珠一听,语气立刻变得生气起来。
她眉头紧皱,语调也提高了,显然是气得不行。
这些供货商原本都是跟她的厂子长期合作的合作伙伴。
如今只是因为业务调整,转头供应给周淑芬。
但结果却出现了如此大的纰漏。
这种行为,既失信于合作方,也破坏了业内的信任。
往后还怎么正常合作?
“确实不该这么做事!”
周淑芬也是连连点头附和。
虽然她的声音没那么激动,但也能感受到她心底的失望。
“你别着急,”姚明珠听后赶紧安抚道,“我定好好说说他们,这事是我的错,是我考虑不周。等我到你那边,我请你吃饭赔礼!”
姚明珠这个人挺讲分寸,平时做事有条有理,为人处事也很得体。
这次事情虽然是供货商做的。
但她在心里也觉得自己负有一定的责任。
遇事之后,她也没有回避。
而是主动承担责任,愿意出面弥补。
周淑芬倒是不在意,摆摆手笑着说:“这事儿也不怪你!”
她的笑容是真心的。
但她话刚说完,语气却变了味。
姚明珠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情绪变化。
不想再进一步戳她心窝子,便敷衍了几句。
简单寒暄几句之后,就主动提出还有事,然后挂了电话。
她不想再多说什么,怕说多了,只会让人更难过。
周淑芬心里怎么会不难受呢?
毕竟那几个孩子,是她十月怀胎生下来的。
前世那么多年的付出,她自认为问心无愧了。
那一幕幕的画面,不断浮现在她脑海里。
孩子发烧不退的夜晚,她彻夜不眠地守着。
他们吵着要吃零食,她省吃俭用也一定满足。
他们上学受了委屈,她放下工作跑去学校理论……
可换来的,又是怎样的回报?
周淑芬越想心里越苦涩。
怎么就养出了几个不懂感恩的?
当初她为他们遮风挡雨,如今却落得众叛亲离,被亲生骨肉推着去死。
这不公平,真的太不公平了!
她叹了口气,把这些念头赶出脑海。
这次重生回来,她要好好为自己活。
不能再一味付出、换来伤害。
既然老天给了她一次重来的机会。
那她就得抓住机会改写人生。
从前那个她周淑芬,是该彻底消失了。
这时候,秦桂芳正在屋里对账。
她坐在窗前,借着天光把厚厚一沓账本翻得哗哗响。
纸张摩擦的声音,透露出她的紧张。
自从周淑芬的生意慢慢起来之后,她也就一直帮着打理财务。
账上每一笔进账、每一笔支出,都是她亲笔记录下来的,一笔不落。
可如今,她看着那些字迹,只觉得头皮发麻。
她翻到账本的最后一页算了好几遍,最终数字让她眉头皱得紧紧的。
一遍又一遍地核对之后,那笔金额依然没有改变。
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了,连最基础的运转都无法保证。
账上的流动资金眼看不多了,已经快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随便再来点支出,恐怕就得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