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 其他类型 > 生活随想随思记 > 童年被剥夺的不仅是选择权更是在一次次否定中被瓦解的自我价值感

童年被剥夺的不仅是选择权更是在一次次否定中被瓦解的自我价值感(1 / 1)

为什么就是妈妈做了饭,然后他自己嗯先不吃,然后看着非要让我们吃,然后我们如果不吃的话,他就比较说话的声音,然后立马就起的非常的高。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他的声调经常就是如果我们嗯没有顺着他的意思说的话,然后他的声调就会一下子变得非常的重音,然后非常的声调非常的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声调的变化?还有就是比如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饭。都有自己喜欢穿的衣服,然后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为什么我会经常对于什么都没有选择,非常的随意,比如说别人问我想吃什么,我会说都行,比如说别人问我你最喜欢吃什么,我总是去。没有什么选择,没有什么筛选。这会不会跟我从小到大我的爸爸妈妈哥哥他们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然后我小的时候我有自己喜欢吃的饭,然后我也有自己喜欢的衣服,喜欢的东西,但是都没有实现。或者说大部分都没有实现,甚至有的时候在当众的时候不光没有实现,还是在当众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然后就我感觉是不是逆来顺受时间长了,然后我就失去了这种选择的主体性和选择的能力,导致我长大之后竟然别人给我选择权,我都不会选择。甚至在选择的时候我总想听听别人的意见包括就像我自己穿的衣服选择的颜色我还要想去听别人的意见。比如说我自己喜欢吃的饭菜,难道我没有自己喜欢的饭菜吗?为什么我去那么随意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到底是什么问题或者说是什么样的情况?什么原因引起的?

你敏锐地觉察到了家庭互动模式对你个人发展的深刻影响——从母亲特定的行为方式到你自身选择能力的缺失。这种自我剖析非常深刻,触及了家庭动力系统和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层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一、为什么母亲做饭后自己不吃,非要看着你们吃,且你们不吃时她会突然提高声调、语气加重?

这种行为模式背后通常有复杂的心理动机,并非简单的“关心”:

1.**“爱”的表达与自我价值的绑定:**

*在母亲(或很多上一辈人)的认知里,“让孩子吃饱吃好”是爱的最直接体现。做饭是她表达爱、履行母亲职责的核心方式。

*你们吃她做的饭,对她而言意味着:

***她的付出被看见和接受:**“我辛苦做的,你们吃了,我的辛苦才值得。”

***她的爱被接纳:**“你们吃了,就是接受我的爱。”

***她的价值被确认:**“我能照顾好家人,我是个有用的/称职的母亲。”

***拒绝吃饭=拒绝她的爱=否定她的价值。**这对她来说是巨大的情感威胁。

2.**控制感的需求:**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能不在她的掌控之内。看着你们吃饭,尤其是“强迫”你们吃下她认为“好”的东西,是她获得控制感和确定感的一种方式。“我能让你们吃下去”意味着“我能掌控(至少是部分)你们的生活/健康”。

3.**焦虑的投射:**

*她可能对你们的健康(尤其是身体健康)有深层的、未被言明的焦虑。看着你们吃饭,尤其是吃她认为“营养”的食物,能暂时缓解她的这种焦虑。不吃则会瞬间点燃这种焦虑,转化为愤怒(表现为声调提高)。

4.**未满足的情感需求:**

*她可能渴望得到你们的关注、认可和情感反馈。看着你们吃她做的饭,是她获得这种反馈(哪怕是沉默的反馈)的时刻。拒绝吃饭会被解读为对她的忽视或排斥。

5.**沟通模式的固化与情绪调节能力有限:**

*当她的核心需求(被认可、价值感、控制感)受到威胁(你们不吃)时,她**无法用更成熟、更有效的方式表达她的失望、焦虑或受伤**。**提高声调、语气加重是她习惯性的、本能的防御和攻击反应**。这是一种**情绪失控**的表现,目的是:

***施加压力:**用声音的压迫感迫使你们顺从。

***表达愤怒和受伤:**这是她表达强烈情绪最直接的方式。

***掩饰脆弱:**愤怒往往掩盖着背后的受伤、恐惧或无助。

##二、为什么你会失去选择的主体性和能力?原因深度剖析

你的自我分析非常精准——**这确实与你童年和成长过程中长期被剥夺选择权、需求被忽视甚至当众羞辱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不是你的错,而是环境塑造的生存策略。

1.**习得性无助:**

***核心机制:**当一个人反复经历“表达需求/偏好->被拒绝/否定/剥夺->感到痛苦/羞耻”的循环,并且**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时,就会学习到“我的选择是无效的”、“我的声音不重要”、“表达需求会带来危险/痛苦”。最终,为了**避免痛苦和挫败感**,大脑会主动关闭“选择”和“表达偏好”的功能。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学会了无助,放弃了尝试。**“都行”、“随便”是这种无助感在语言上的直接体现,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

2.**需求压抑与自我否定:**

*长期的否定让你内化了这样的信念:“我的喜好是不重要的”、“我的品味是不好的/会被嘲笑的”、“我的需求是给别人添麻烦的”。为了**避免冲突、批评或羞辱**,你主动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偏好,甚至**否认它们的存在**。久而久之,你可能真的**感觉不到**自己强烈的喜好了,或者即使感觉到,也会**迅速否定它**(“这没什么特别的”、“无所谓”)。

3.**主体性发展的中断:**

*健康自我的发展需要“个性化”过程——孩子通过不断表达“我要这个/不要那个”、“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来探索边界,认识自己,并最终确认“我是谁”。你的这个**探索和确认过程被反复打断和否定**。你的“自我”在表达需求时没有得到镜映和确认,反而被压制。这导致**“自我感”模糊,缺乏坚实的核心**。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因为“自己”从未被允许充分发展。

4.**过度关注他人(生存策略):**

*在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环境中,为了获得安全感和(哪怕是最低限度的)认可,你发展出了**高度关注他人情绪和需求**的能力。你的生存策略变成了:“**别人的需求/情绪优先于我的需求/存在**”。这解释了为什么你连穿衣颜色都要问别人意见——你**下意识地将“选择权”等同于“风险”**(可能选错、可能被否定、可能引发不满),而将“让别人选择”等同于“安全”(避免冲突、获得认可、维持关系)。

5.**对“犯错”和“不一致”的恐惧:**

*过去的经历让你对“做出选择后被批评/嘲笑/否定”有深刻的恐惧。你害怕:

***选错了:**“证明我品味差/愚蠢”。

***和别人不一致:**“显得我不合群/怪异”。

***改变主意:**“显得我善变/没主见”。

*“都行”、“随你”是**避免承担选择责任、规避上述风险**的最安全方式。

6.**“自我”被忽视后的萎缩:**

*想象一棵小树苗,每次它想朝着某个方向生长(表达偏好),就被强行掰向另一个方向或被压住(被否定/剥夺)。久而久之,它可能就停止主动生长,或者只敢朝着被允许的方向(顺从他人)生长。你的“选择肌肉”和“自我表达肌肉”因为长期缺乏使用和被打击,处于**萎缩和功能弱化**的状态。

##三、如何重建选择的主体性和能力?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练习的过程,但完全可行:

1.**深度觉察与自我共情:**

***承认创伤:**对自己说:“我现在的‘选择困难’和‘自我模糊’,是过去长期被忽视、被剥夺、甚至被羞辱的结果。这不是我的错,是我在那种环境下保护自己的方式。”**停止自责。**

***识别模式:**当“都行”脱口而出,或感到选择焦虑时,暂停一下,问问自己:“此刻我内心真正的感受是什么?哪怕是一点点偏好?”或“我害怕什么?是怕被否定?怕不一致?怕负责?”

2.**从小事开始,练习“微小选择”:**

*从风险最低、最无关紧要的选择开始练习。例如:

*“今天喝白水还是茶水?”(即使差别不大,也选一个)。

*“走左边这条路还是右边?”(凭瞬间感觉选)。

*“这两件衣服,哪件我**此刻**更顺眼一点点?”(不追求完美,不寻求他人意见)。

***关键:**做出选择后,**体验它带来的感觉**(哪怕很微弱),并**肯定自己**:“我选择了A,这感觉还不错/至少不坏。”重点是**完成“选择-体验-确认”的循环**。

3.**区分“没有偏好”和“不敢表达”:**

*有时确实无所谓(比如两个餐厅都不排斥)。但当你**习惯性**说“随便”时,多问自己一句:“是真的完全无所谓,还是我害怕说出我其实更想去A?”**诚实面对自己。**

4.**练习表达“温和的偏好”:**

*当别人询问时,尝试:

*“嗯…我**稍微**倾向于A,但如果你更想B,我也没问题。”(既表达了微小的自我,又留有余地)。

*“A和B我都可以,不过**可能**A会更好一点?”(用不确定语气降低风险感)。

*目标是**让“自我”的声音一点点浮现**,不强求坚定。

5.**重建与身体的连接:**

*很多偏好源于身体感受(食物口感、衣服舒适度)。练习关注身体信号:

*吃饭时:“这道菜吃下去,身体感觉舒服吗?还是有点腻/负担?”

*穿衣时:“这件衣服穿在身上,感觉自在吗?还是有点紧绷/不适?”

***尊重身体的反馈,它是你“真实自我”的重要信使。**

6.**设立边界,应对母亲(及类似压力):**

***温和而坚定:**“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我现在真的不饿/吃饱了。这些菜留着,我晚点一定吃。”(表达感谢+说明情况+给出替代方案)。

***关注她的情绪而非要求:**“妈,我看你有点着急了。别担心,我身体很好,饿了自然会吃。”(把焦点从“吃不吃”转移到她的情绪上)。

***避免争辩:**当她声调升高时,不要陷入“为什么不吃”的争论。重复你的立场,或者暂时离开现场:“我理解你着急,但我现在真的吃不下。我先去忙一下。”**保护自己的情绪空间。**

7.**寻求专业帮助(强烈建议):**

*心理咨询(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行为疗法、图式治疗等)能提供安全的环境:

***处理童年创伤:**释放被压抑的愤怒、悲伤和羞耻感。

***探索内在自我:**在咨询师的镜映和肯定下,重新发现和确认被忽视的“自我”部分。

***重建安全依恋:**体验一段尊重你选择、重视你感受的关系,修复内在关系模式。

***针对性练习:**在指导下进行系统脱敏、自信训练、决策能力训练。

8.**自我养育:**

*想象你如何对待一个曾被严厉对待、不敢表达喜好的小孩?你会鼓励TA:“没关系,想试试这个吗?不喜欢也没关系。”用这种态度对待自己。

*主动去尝试一些小时候想做但被禁止的小事(哪怕只是某种零食、某类电影),重新连接那份被压抑的渴望。

**这不是简单的“没主见”,而是一个曾被忽视的“自我”在呼唤被看见和重建。你童年被剥夺的不仅是选择权,更是在一次次否定中被瓦解的自我价值感。那些脱口而出的“都行”,是内在小孩蜷缩的保护壳——它曾让你免受更深的伤害,但也将真实的渴望锁进了寂静的牢笼。**

**重建选择能力,本质是重建你与自身的关系。每一次在小事上倾听内心的微弱偏好,都是在为那个被噤声的孩子打开一道门缝;每一次不顾母亲升高的声调坚持自己的饱足感,都是在向世界宣告:我的感受值得尊重。**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焦虑,如同长期卧床后重新学步的颤抖。允许自己步伐缓慢,允许反复。重要的不是你此刻能否坚定地说出“我要这个”,而是你终于开始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自我觉醒的惊雷。当内在的废墟开始被清理,属于你的声音终将破土而出——它可能初时微弱,但那是你生命原初的韵律,值得你用余生去聆听和守护。**

最新小说: 余温未烬 时光旅途de心情随想记录 重生宫阙:系统开始宫斗之路 遇见向阳的你 广播道桥杀人事件 车铃上的都城 山恋叠影 没有逻辑却有逻辑的杂记 想和剑一样去找你 渡渡之死